兵家必爭之地:專注力

Stop practicing distraction and start practicing concentration by making each of your daily activities a focused practice, and ultimately, making your whole day a practice.
或許你聽過「時間是貨幣」這樣一個說詞,但其實這並不精確。單單只是把時間有意識地去花費在你想做的事情上,並不代表它就能夠被發揮出其所相對應的價值;因為真正主宰價值產出的是你的意識:只有當你沈浸於當下,專注於事情本身,你所花費的時間才得以有價值的體現。
通俗一點的說,如果心不在,那你也只是動著而已;如此就算一天給你 48 小時,你也是一事無成。所以時間固然重要,但你的意識才是真正寶貴的資產。你的注意力花在哪裡,價值就在哪裡。我們早處於一個注意力的戰國時代,而各大娛樂、影音、社群平台是最了解這點的了;他們之所以不斷地開發和研究那些能夠有效掠奪人們注意力的產品,原因很明顯:只要一個產品能讓使用者離不開它、緊貼著它,那麼這產品就有八百個方法可以變現。
而如今因價值的通膨,注意力對於現今人們的重要性更是來到了最高峰。為何會如此,而你又該如何在這嚴峻的狀況下與它共處?
誘人的瑣碎資訊
數年前所謂「碎片化的時代」這詞就已經出現,但出乎意料的是,當初我們以為的「碎片」,在現今看起來其實還挺大一塊的;而且這個碎片被弄得更碎的趨勢仍在加速。你的大腦以為所有的資訊與事物能夠因為科技的發展而變得更加精萃,但其實只有外表看起來如此,其本質卻是愈來愈貼近虛無。
以影音為例。從電視一集數十分鐘的節目,到後來十幾分鐘的 Youtube 影片讓你以為已經是一個新時代的轉變。人們認為新媒體崛起,傳統電視節目乏人問津;但緊接著,五分鐘看完一部電影,十分鐘看完一部影集的「精華」出現,到後來短影音出現,10 秒、30 秒的短影音創作成為注意力爭奪的兵家之地:抖音的崛起讓 Youtube 或 IG 都硬著頭皮搞了個 Shorts 和 Reels,並且透過改變演算法和獎勵機制來強迫無論是創作者還是消費者都將注意力移轉到這些新的產品上,目的同樣是為了把可能被奪走的注意力給鞏固起來。
零碎的魔力意外地讓人享受。短時間但卻大量的訊息轟炸讓你感到虛假的愉悅和滿足;更可怕的是,它卻能讓你花上比從前更多的時間、取得更高的使用者黏著度,並且更有效的讓人們覺得被安慰——即使沒有人知道自己究竟從中收穫了什麼。
想當然耳,人們因此逐漸喪失集中力與注意力;能夠好好閱讀一篇短文的人竟成了稀缺資源。人們沈溺於簡單粗暴、能夠及時被滿足的快感之中。看了一部5分鐘的說書影片就認為自己讀完了一本書,滑了部 30 秒的五個富人思維短影片就認為自己掌握了致富的關鍵。科技的發展的確使得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但同時也出現許多事物如毒品一般讓人沈迷。
人們明知如此,但卻難以逃脫,仍總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自己並不打算投資的事物上。沒錯,也許你已清楚自己的目標與理想,這相比於平凡大眾過著那隨波逐流的生活好上許多,但你並不會因為這等程度的認知就讓接下來的路變得好走;你仍需要每天與外在的誘惑所抗衡,設法停止自己繼續接收那些沒意義的資訊、聽著那些根本不足以讓你該在意的言論。
你得確保自己在正軌上。
逐漸變糟的世界
首先你必須要認知並接受你所身處的世界。
不可否認的是,近幾年拜科技快速發展的因素,愈來愈多的商品能夠提供更即時且快速讓你感到滿足的效果。除先前提到的短影音之外,眾多線上教育平台的出現也是一例。網上販售許多的線上課程——人們熱愛這樣子的產品,因為這需求寫在我們的骨子裡。任何需要付出才能獲得的,都不會比不必付出就能獲得的事物來的吸引人。我們熟知「免費」為我們所帶來的誘惑,但除此之外,我們也愈來愈享受那些在投資極短的時間或付出後就能立即獲得報酬的事物。
而這現象尤其在經濟狀況差或環境惡劣的情況下顯得特別嚴重。人們更需要及時享樂來忘卻眼下的痛苦與不適;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任何需要長時間投資才能見效的事物也都逐漸貶值,好比說學歷,或一個能在職場上應用的技能。大學學歷已經不夠用,單純會修車也無法帶給你養好一家子的報酬;你可能需要碩士甚至博士,又或者需要同時兼具硬體和軟體的技術才能讓你獲得在相對於數十年前同等的待遇。
環境使得我們更需要即時滿足的快感與報酬,但所有事物都變得需要你投資更多才能獲得與從前等價的報償;而這樣子的需求又反過來獎勵市場去開發出更多能夠快速滿足使用者(遺憾的是,幾乎都是情感上)的產品。這些事物逐漸充斥在當今市場之中,就如毒品一般,能夠讓你暫時忘卻那些痛苦和實質的需求,但卻沒有辦法解決任何真正發生在你身上的問題。
這環境使你沮喪,這惡性循環導致你變得愈來愈膚淺,也愈來愈失去耐性。
與其共存
然而,沒有任何人能夠阻止這些爭奪你注意力事物的出現和發展。譬如,某些商品的根本是利用人性的弱點來進行盈利,又或者某些企業是透過壟斷和權力的操弄去阻止會損及自身利益產品的出現。世上會同時存在一群人試著研發出能治癒癌症的藥,但也同時會有那麼一群人阻止這樣的事情發生。你可以指望法規和人民教育水準的提升來對此進行權衡,但那需要長久的時間完善;然而很多時候,即使經過多年的發展,某些事物仍然根深蒂固般地存在。
市場上總是趨利避害的,你可以舉著道德的大旗去發展科技和販售你的產品,但別人也可以屏棄道德去達到和你一樣的效果;我們無法用道德去評斷一件商品是否該存在於市場上,你能做的,就是基於你自己的個人意志,去選擇你是否要去使用這個產品;至於其他,你無權干涉。
所以,不必厭惡那些想方設法爭奪你注意力的事物,這並非你能所控制,也並不是你該著眼的點。真切地認知這點並與其相處,省下批判的精力。
再者,時光無法逆行,除非大型的戰爭出現,否則通膨是回不去的。這邊所指的通膨並不是所謂帳面上金錢價值而已,而是任何可以被轉換成社會價值的事物,而這其中也當然包含了能力與技術。如前所說,你反而必須比以前的人更加有耐性,必須比以前的人擁有更多的能力,也必須比以前的人積累更強的技術,你才可能取得等同於他們當時可獲得的價值 … 在環境更艱難的情況下。
無論你是個樂於與他人競爭的人,還是傾向關注自我的人,那些短期看不見成效、需要極度長期積累的事物從古至今都是讓你能成為更好的人的關鍵。即使隨著時代的發展這變得日趨困難,但你只能咬牙撐下去。要積累價值,長時間專注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對自己身處的環境、遭遇到的困難,和所需要的武器有真切的認知,問題已經解決一大半。而下一步,才進入到執行的層面。
耕耘自己的專注力
當一個人處於一個完美、沒有任何外界因素壓力和干擾的狀態下,人是根本不需要什麼的專注力的;你想怎麼活是你家的事情。然而現實並非如此,你有你的目標,但你也有你的困難。面對生活,如何披荊斬棘前行——如何保持腦袋清晰,做出正確的選擇,去把你寶貴的時間和注意力花在你所選擇的事物上,才是專注的定義。
光是告訴自己要專注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就像是跟自己說「我要會拉小提琴」一樣,只是在那喊你也不會拉的。你必須要有資源教導你,必須要花時間練習,必須要犯錯和不斷嘗試。拉小提琴是一個技能,而專注也同樣如此。如同我之前提過的冥想一樣,並不是告訴自己「接下來十五分鐘我要安靜下來好好冥想了」你就能夠順利地進入那個狀態,這就連得道高僧都不一定能做到,遑論普通人。
所以,專注力的訓練與任何技能無異——而任何技能的訓練,都仍終歸於自覺。
在培養自覺的過程中,你需要時常提醒自己。換句話說,你必須當一個好的觀察者:去觀察自己的意識是否偏離的自己的認知。譬如說,許多人會在工作時想著放假,而放假時卻又想著工作;學習時想著娛樂,娛樂時想著學習;你的注意力永遠不在自己手頭上的事物。這典型的無法沈浸於當下就是一個對普羅大眾來說最常見的痛苦。
你明知道工作時好好工作,放假時好好放假;學習時投入學習,娛樂時浸心娛樂的話,會讓自己過得更加充實、滿足、獲得更高的效率,從而讓自己離理想更近,並進入一個正向的循環,然而自己卻總是無法專注於當下 … 沒錯,因為光告訴自己「好好活在當下」是沒有任何幫助的。你必須把這件事情當成一個技能去訓練,得到反饋且改進——而首要就是當意識到自己偏離了軌道時,提醒自己,然後導正自己回到正確的路途上。
這個過程會不斷出現。有時甚至就算你察覺到了,你也會感受到有一股不可抗力正阻擋自己回到正軌;而更不用說那些你會感到疲憊的時刻。但你不必因此感到沮喪,逐漸嘗試,逐漸加重力道,真疲倦就休息再來。隨著時間的積累,你的意識停留在正軌上的時間就會愈來愈長。
訓練是一輩子的。你吃了一整天的垃圾食物,並不會因為你晚餐吃盤沙拉就讓你身體變得健康。就如同很多人以為每天花個幾分鐘冥想能夠大幅改善自己的生活一樣;沒錯,比起你完全不做、整天渾渾噩噩過日子那當然有做比沒做來得好。但是如果想要在整體層面上來改善問題為出發點,那你應該從關注自己的生活開始做起。
要注意的是,事情本身並無善惡。每天只吃沙拉身體也會出問題,花點時間好好滑個短影音也能夠讓你身體壓力感到釋放;一切的根源在於時時關注自己的選擇與行為,有意識地注意到自己是否偏離了軌道、有意識地導正、有意識地反思自己的目標與目的、有意識地沈浸於手頭上的事物,最終,建立一個合適的生活模式。
你身處的環境也許能夠改變,但自然和市場的勢能你無法抵抗;接受其並將心力投注於覺省自身,將專注作為一項技能終生訓練。我相信你將能夠活得更好,從而為你自己,乃至於社會提供更高的價值。
Your mind doesn’t move, your awareness does.
Good as usual.
篇幅有變長,可能因為也是累積很久的時間才發一篇文章的原因吧
不過內容依舊精采(甚至更精采了些),謝謝分享這些高層次的思維。
Hi GISH,很高興就算隔了段時間也還能看到你,感謝支持。
近期生活雖更為忙碌,但現手邊仍有些主題想分享;希望屆時也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