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al knowing of Praxeology

讓心中的父親死去

francisco-gonzalez-ZRKBchjknbk-unsplash

A man must love his father and yet be free of his father's expectations and criticisms in order to be a free man.

使男孩蛻變成男人的契機可以非常單純,但總的來說,無非是一些遭遇或無法迴避的關卡。它們讓男孩意識到,從那時刻起,自己別無選擇;只能鼓起勇氣、獨自地走向未來。

而在這些契機之中,最重要也最不可或缺的,就是認知到在自己生命中,「父親」這個角色已經不復存在的當下

父親的離開

我們可以先簡單地從字面上做解釋。

想像,今天你的父親過世了,那麼接下來你將會面對什麼樣的處境?沒繳完的房貸該你接手處理;平常一些都是老爸在處理的帳單、保險等事物得換你去搞定;家裡水龍頭壞了也得是你去做緊急處置 … 你會發現,原來家裡有那麼多的雜事是他在默默替這個家承擔,雖然,可能都是些看似簡單的事情;但麻煩的是,你都不曾接觸過。

不過你也可能會因此感到高興,因為你不必再面對家裡那個權威,更不用去滿足他的期望了。但這樣真的變得比較「自由」了嗎?

在心裡的某個地方,你發現到有不少重擔落到了自己身上。畢竟,你不曾對於自己的生活擔心過什麼,因為父親總是會替你先擋著。縱使那些事情很無關緊要,就算是自己來扛也不會困難到哪去;但真正困擾你、讓你感到不適的,是一種別無選擇、就是自己、得扛起這個責任的事實 … 而你,總是有意無意地去逃避這個結局。

以前,出了什麼事情可以找父親討論。還記得第一次車子在路上拋錨的時候嗎?那台家裡的摩托車,究竟是那裡出了問題你並不曉得,你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自己的父親,他當下就告訴你可以去做哪些檢查,而最後發現只是沒油罷了。你覺得自己有點糗,但這都不算什麼。反正,你有父親可以倚賴,父親會替你面對和扛這著責任與風險。

生活中的所有問題,你都可以找父親談。你可以不必扛任何的責任,也可以在任何時間點尋求他的幫助。

但倘若他離開了呢?

父親是一種象徵

在成長過程中,父親是一個你需要去滿足與取悅的對象;甚至,他就是標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將叛逆期稱為「叛逆」,而非「有自己的想法」。因為,孩子的目的就是要挑戰這一個權威、標準,而非是自己體會到了什麼對與錯,是與非,生命的真諦等等,他就只是單純想反抗這個權威,以及設法去避免滿足父親的期待。當然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這父親的角色有可能會被替換掉,像是單親或者孤兒等等;但此處就不做展開。

一方面,父親是掌控你生存的權威,你活不活得下去得他說了算;但同時他也是一位可以讓你不必獨自面對問題和扛起責任的角色,和一個專門為你所設計的男性模範。這個模範,會讓你有所適從,讓你知道一個男人該是什麼樣子( 這也是為什麼自小喪父的男孩在長大之後,即使他可能很懂事,也可能善於承擔責任,但是卻缺少相當程度陽剛特質的主因 )。他手持蜜糖與鞭子,讓你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感到又愛又恨。

 

那一個象徵,是你成長的阻礙

然而許多人即使已經順利長大,也仍慣於去遵從自己父親的權威和價值。就算你打從心底覺得父親的想法有些不可理喻,但你仍會有意無意地去試圖滿足他。

從該買哪個品牌的車,到理想的老婆與家庭型態,你發現這些決策都存在著父親的影子。甚至,也許你的父親早已年邁,已無法干涉你的生活,但你仍會想去達到他的期望 … 可能是基於一種彌補的心態,或者是想獲得一些從未真實存在過的認同感。

但,終有一天,你必須全部捨棄這些,否則,你將無法真正成為一位男人。你一日無法樹立一個只屬於你自己的標準與價值,就將永遠停滯在孩童的階段。

然而,這並不是叫你必須完全捨棄那些來自你父親的標準。舉個簡單的例子:你的父親希望你成為一位醫生,理由可能是因為他認為醫生社會地位高、收入好,也可能是因為他希望你能普渡眾生;但也可能是他年輕時想這麼做,但沒做成,於是他把自己的夢想放在你身上。那麼,你該「為了成為一位男人」而拒絕自己變成一位醫生嗎?當然不是。必須從你自己出發,你得第一優先考慮: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做什麼樣的工作。如果,你的確想成為一位醫生,你的確想靠自己的技術去拯救世人,那麼,有何不可?甚至,你就得這麼做。

你的決定,與父親無關。

你愛你的父親,你感謝他的扶養,你珍惜他給你的教育。但是,人生是你自己的,你得基於自己的自由意志去下決策,然後別無選擇地、孤獨地去承擔之後所有的獎賞與風險。而非基於父親的期待或標準來做出這個決定;因為,只有這樣你才對得起你自己。

倘若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敢、也不願去承擔做決策的風險與責任 … 你仍然想像個孩子一樣,刮風大雨時有父親的臂膀幫你遮擋,生活不順時讓父親來替你吃苦的話,你將是所謂的「巨嬰」。


讓他離開你的舞台

在成長過程中,父親塑造了我們的價值觀。對於家庭中這樣一個樹立權威的角色,我們害怕自己無法滿足他的需求;因為這意味著,我們也許會因而無法生存下去,我們是如此的弱小,如此的需要依附權威。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是無可避免的狀況;但,當你已經長大成人,卻仍如此依附於權威,那將會是一種病態。

就像是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所闡述的一樣。當你已經被監獄內的環境給體制化後,縱使將你釋放回正常社會,你也會因無法適應而走上絕路。父親自小所給予你的「遊戲規則」,將會是你的牢籠。請注意,我並不是指父親所帶來的價值觀與準則都是錯誤的,而是不管所謂正確與否,你終將需要脫離它,然後走上自己的路。


如同 David Deida 的名著Way of the Superior Man》所說的一樣,是時候該停止取悅父親了。縱使你會驚恐地感到自己一無是處,並且沮喪。但從那一刻起,你將蛻變成一位男人。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