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al knowing of Praxeology

失去主宰的生活 – 續

自我成長

... 「 做事重要的是努力取得進展,而不是讓事情完美。 」

上篇談到了一個男人自由度與其價值的關係、自由度的定義以及無法主宰自己生活的主因:受迫現實以及自我放逐;而其實換個角度來看,一個可控與不可控的光譜兩端便是這兩者的區分方式。當不可控因素佔據了你的生活你便屬於前者,反之、則屬於後者。兩邊的極端都會讓你失去對自己生活的主導權。

先從受迫現實因素開始談起


是的,你不如其他人

想走出現實限制的話,就結論來說、最首要也最重要的便是面對與承擔

坊間有許多心靈成長類的書籍在教你如何逃避痛苦、或者視外界的壓迫和傷害為身外之物;而我非常討厭這樣子的概念。你要記住:想要世間的人如何對待你,永遠得靠你自己去爭取。尊重是用贏來的,不是寄望別人的教育水準或用空泛的道德規範來強制他人。這就像是自由市場的概念一樣,計畫經濟永遠會壞了整體市場運作你無法規定說一隻雞必須賣多少錢。

這些讓你感到不適的、無論是物理上還是精神上,都是一種警訊。你不該一味地想忽略或告訴自己不用在意,相反,你應嘗試去了解造成那些的根源為何,找到方法解決,或者是讓自己更加堅強。而這過程初期往往會讓那些不適的情緒更加放大,讓你難過得難以繼續前行;但僅有如此,你才有辦法抵達更上層的地方(無論對自己還是他人來說)。

知足、寬恕、善良都是好事。但你若拿它們來當擋箭牌、逃避自己眼前所面對到的困難與窘境,那只會讓你的生活更加悲慘。

所以首先,請老實面對你那比別人可憐上百倍的環境。是,你得還債、你出生在一個沒辦法讓你無後顧之憂飛去海外拿一個鍍金學歷回來的家庭之中、你沒有綠卡可拿阿共打過來你也無處可跑、你是有個久病在床的家人需要你照顧、你家裡窮到需要你國中畢業就出門打零工賺錢 … 你手上握的是一組爛牌,你無法要求裁判重發,在你的籌碼(生命)花完前你就是無法離開這場遊戲。

你可以哀怨。但吐完苦水後,請面對這個事實,扛起這個責任—而這心態的轉變過程沒有任何人可以幫你。

接下來你才可以真正用心去思考:該怎麼一步步取回自己生活的主導權。

 

稀缺價值:可控性

是的,你的時間很少;為了還債你所做的工作工時很長而給的薪水又少,已經沒有什麼時間可以讓你繼續充實自己。如果債務是主宰你生活的主因,那你就得思考該怎麼解決它。也許金額很大、根本就不是靠打零工可以解決、那繼續打零工也沒有幫助;你需要的是尋求法律幫助、或者脫離既有的家庭系統。也許你有個年邁的家人需要你無怨無悔的付出,那就得評估自己願不願意犧牲接下來的生命來換取對方短暫的祥和 … 

但老實說這些都是相當極端的例子。重點在於思考真正的問題為何、以及自己該如何調配所謂的「選擇與犧牲」。

畢竟,無論是多麼屎的情況,你都能夠在這世上找到類似的、挺過來的人,雖然是數量可能少到稱得上是特例,但同時也代表著你所面對的情況並沒有讓你顯得特別到哪裡去。無論如何,你總有辦法擠出時間、找的到東西做交換,一點一滴積沙成塔。

難點在於,當外界已經讓你夠苦的時候,你還得讓自己更苦。因為前者你無法控制,甚至可以說那是你與生俱來的罪孽;而後者是你唯一可以控制的事情。沒錯,你當然可以選擇用那僅剩的自由時間換取休息或享樂,但那無助於你取回生活的主導權,所以你只能選擇讓自己更苦:像是已經睡得夠少了、還得再縮短來積累只屬於你的事物:也許是增進英文能力,或者是經營副業。

而這樣的選擇會讓你懷疑自己的人生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得這麼苦?事實上你想一想就知道這根本沒有一個解釋,就像是對賭場的發牌員抱怨一樣,你只會被保全給抬出去。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想想怎麼去打好自己手上這組爛牌:在這限制之下,能打出最好(或者將損失降到最低)的方式為何。

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剩下的就乖乖閉嘴,交給運氣吧。

 

罷工的大腦

接著談談自我放逐這點吧。若要治療因自我放逐而失去主宰的人,坦白說就猶如讓身陷浪漫主義謊言世界中的人去接受紅藥丸真相一樣困難。不奢求改變或不曾遇過痛苦的人,就算硬吞下它也不會起任何作用的。畢竟你若仍沉溺於其中、享受著表面的糖衣,那縱使是萬靈丹也無法讓你走出來。

但你若已意識到自己願於改變但似乎方法不見效,那麼我歡迎你繼續走下去:

以目標導向而言,之所以讓你產生想要放逐自我的原因,就出在於你所設定的目標。當設定的目標過於不切實際 ( 比方說妄想只做著朝九晚五的工作即可成為億萬富翁 ) 那的確就算是神仙也會撒手不幹。雖然這聽起來相當可笑,但卻發生在大部分的人身上。比方說,初入職場的新鮮人,很容易會因為對其文化的不瞭解而天真地以為自己其實值得更好的工作。

這就像是一個賣菜的人,他心想自己手上這把菜應該可以賣到一斤 30 元,但實際上不是沒人要買、就是只就喊到了一斤 15 元的價格,他也許會接受、但更多的是不懂 … 倒底為什麼自己的菜只值 15 元?直到他在市場打滾久了,開始知道怎麼樣的菜能值 30 元 ( 也許是夠嫩、脆、鮮甜、賣像好等 ) 後才瞭解他應該要怎麼去批 / 種出更好的菜來和市場來個真正的競爭。

所以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並不單純只因為自己在設立時有了太過可笑的想法,更多是因為對那個目標所要達成的因素有著不切實際的想像。所以你需要不斷地修正並去蒐集資料、累積經驗才能夠知道對當下的你來說,怎麼樣的目標才是可行的;又或者說,該往哪些方向去投資、發展才能夠讓你有更好的價值與能力,並得以去使目標變得實際。如此一來,才不會出現因現實和理想的鴻溝之大,導致你放棄了自己對生活的主宰。


社會並不需要你去尋找目標

而同樣屬於自我放逐的另外一種情況是:你根本沒有目標;這可能才是最普遍大家會遇到的問題了。你應該能夠理解:一個普遍存在且難以被解決的問題背後意味著什麼—那就是其方法看起來簡單但難以持續和執行,因為其背後所要付出的代價肯定很高。

所謂沒有目標,就跟不知道自己想要幹什麼一樣;這一直以來就是個大哉問。畢竟從小到大我們的家庭、學校甚至整個社會只教導我們要成為一個對大眾有所貢獻的人。這樣子的說法看似充滿道德且政治正確,就像要大家不要隨地亂丟垃圾一樣;但事實上,在他們的眼裡,其實只希望你找個工作然後乖乖埋頭苦幹。

我們都需要有人去便利商店站崗、去台積電裡顧設備,去餐廳裡端盤子這些事情其實根本沒有高低之分,因為總是要有人做,社會才有辦法運行;而差異就只在於薪水的多寡。所以對於一個社會體制來說,每個蘿蔔坑都需要被填滿 ( 但是是誰享受蘿蔔?),他們會建立一個獎勵制度 ( 成績好的人就可以去佔薪水比較高的坑 ) 來讓你乖乖地去玩這個遊戲。至於其他的、什麼適性適所那還是算了,畢竟這對維護社會運行根本沒有太大且立竿見影的幫助;只要偶爾做做樣子、選舉的時候拿來當作宣傳的口號就好。

以至於我們從小到大都會對找尋自己目標這個概念感到十分陌生,甚至會被身邊的人所唾棄—即使是你最親的家人

 

探索:只為了自己

要找到自己的目標,其實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探索

你必須大量嘗試、接觸各種不一樣的事物,並且每個事物都得做上好一段時間,你才會知道你是否對其有正確的認識。所以,這是一件非常高成本的事情,畢竟在嘗試的過程中你很難從中獲得什麼金錢報酬(畢竟社會並不鼓勵你做),而有些事情甚至你想接觸還得付出一定程度的金額,再者,你的時間有限,你不可能砸下大量的時間去只做探索這件事情而沒有任何收穫。而且這也不像經營一家企業一樣,能夠有什麼明確的報表記載著收支損益比,投入的經費也不會和研究產出有呈現什麼正比關係。

尋找自己的目標,或者說地冠冕堂皇一點,找到自己有使命感的事物是一件近乎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但是,它值得你去做不過是有限度地去做,畢竟你有你的生活要顧、你的基本需求要滿足。而這過程中也存在著運氣因素,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所累積到的經驗也會成為你決定未來目標的參考,或許是憑著一股衝動參加了一個社團,又或者是出門玩時被映入眼簾中的事物所啟發了什麼。

你得去探索、去嘗試,然後謹慎地去思考:這事情對自己來說的意義是什麼,而你又想透過它來達成什麼。

所以,無論你現在處於什麼年紀,也只能認了。如果你年輕,或者甚至還在念書,那著實會比那些年紀比你大的人有著更多的優勢 ,但若不是,也別糾結了;就如我先前所說,把精力都放在那些自己可控制的吧。


但如果你真的沒有什麼想法,又沒什麼時間成本去嘗試該怎麼辦呢?我會告訴你這不是理由,因為縱使如此,你也得硬著頭皮去找、去做。不過,我還是可以給你一個參考方向,那就是以金錢 / 收入為目的。聽起來很銅臭味,但不得不說在現今社會金錢還是一個很不錯的評斷標準:當你所做的事情所能夠提供的社會價值愈高,那你所得到的報酬也就會愈高。看看亞馬遜、看看蘋果;也許你會狂妄地說你鄙視網路購物所帶來的資源浪費,也厭惡智慧型手機為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但你更不知道的是,他們確實在各種你八輩子也不理解的地方大幅推進了社會的進步且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水準。

 

總結而言,你得要解決的是心態問題。無論你是受迫於現實還是因有問題的目標設定落得自我放逐的下場,你都得面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明白自己手上握有哪些牌、思考自己的目標是否實際可行以及該如何修正。還有如果沒有目標,該怎麼去設立。唯有如此,你才能一步步地奪回自己對生活的主導權。


一條總是積水的道路,會這樣永遠不是因為它生來如此,而是沒人想設法處理它。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