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al knowing of Praxeology

失去主宰的生活

自我成長

... 「 既然你們都知道、每次只要下雨,那條道路就會淹水;那為什麼不去修一修? 」那個女人回答道:『 它本來就是這樣的。』

這邊所指的主宰,當然是自己,不是別人。

當隨著你逐漸認清兩性互動的本質後,你會瞭解到的是這世界並不存在追女生這件事情、只存在價值的展現與匹配。而我之前提過,男人的價值大部分來自於他的生活自由度,換句話說、是對自己人生的掌控程度。而當然這不單純指物質層面,你很容易可以發現到、縱使是富二代或田僑仔,要進入到一個良性的關係之中也絕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尤其是對自己的人生發展來說。

而相反地,所謂的低價值男人,其實就是呼應到本篇的主題:自己的生活失去了主宰。換言之,就是過著一個低自由度的生活。你可以想像,一個在台積電擔任副理的人年薪可能介於三百萬到四百萬之間,但若稍微觀察他的生活、家庭、以及自我,就會發現鮮少人願意過上那樣的生活 ( 除非家裡欠債,這稍後會談到 )。不過,以社會大眾的觀點來看、這樣子的社會地位應該可以非常容易地找到所謂的「另一半」( 我覺得我還是少用一點這個詞比較好,因為每次用都在反諷 ),但事實上找到的對象的確就是看中了你爭取物質的能力,而非因為你是這個人—如果只是遇到一般外界所說的 Gold digger 那還好,麻煩的是被戴了綠帽或成了接盤俠。

請別誤會。我想表明的是:你本身的價值在哪,自然就會達成什麼樣的交易。就好像你出門工作一樣:都是為了錢;所以當你在職場上要求尊嚴的時候,是很奇怪的事情—特別當你只有道德這個武器的時候。

 

何謂生活的自由度

說到自由,許多人第一時間所想到的便是財富上的意義;彷彿有了相對高的收入、或者可以花錢不眨眼就是一種自由。事實上,這因素的確和你生活的自由度有關,但僅止與「不必為了財務所苦」。也就是說,如果你是一個年薪五百萬的受薪階級,其實、你與一個年薪百萬的之間並不存在太大差別:我們得考慮彼此承擔的責任與成本。比方說,如果有小孩要養、家庭要顧、貸款要還,那麼這其實就大幅降低了所謂的自由度;反過來、其實說是被手頭上的工作給綁死也不為過。譬如,好不容易放了個假、朋友邀你一起聚一聚但你卻因為要加班而不得不拒絕—是,你連這點選擇都沒有。

但這種評價標準是相對的。

雖然金錢的確是很重要的評估標準,但並不是絕對;有家庭小孩要照顧,也不代表低自由度的表現。比方說,如果你今天正在經營自己的事業,你基於自己的理想和選擇從事了一份年收五百萬的工作,那不管你身為老闆還是受薪階級,你的自由度都會比前者那種「被迫的心態」來得高上許多這個假日你不參加朋友的邀約,是因為你選擇把時間耕耘在自己的事業之上,而不是被外界所迫,而這簡單的差別就是你生活自由度的體現。

擁有選擇會為你帶來自由,而這舉動的背後也是權力的展現。

(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有點像道家的概念。同一件事情站在不同角度或者換了不同心態就有不同的看法,事實上不是;極端地說,前者的例子是你別無選擇,後者的例子是你不管要選擇赴約與否都是可以的—你基於你自己的自由意志去做決定並承擔。)

 

太過自由 ?

相反地,有沒有太多選擇的例子?有的。比方說先前所提的富二代或田僑仔,他們可以選擇不工作—應該說他們可以選擇做任何的事情。但是,你仍會在新聞上時不時看到這些人犯蠢的例子被報導出來。為什麼?的確,他們有著近乎無限的選擇,但是他們並沒有明確的、專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所以無論他們選擇做什麼,都是顯得毫無意義的。吃喝玩樂也許相當爽快,但光滿足自己的動物性,是不會為你帶來真正的富足的;相反地,這也代表著你失去了自由因為你被自己的動物性給奴役住,或者說沉溺於其中。

請注意:動物性的需求並非不好的事情,有時為了滿足它、還會帶給你正面的影響與動力。但若只追求這東西,那最終只有毀滅一途。另外,我在這邊舉富二代和田僑仔的例子並不希望會加強了你對他們的刻板印象。事實上,在真實世界裡、這種階級的人付出的努力往往遠比你所想像的多;這概念和「天才比你還要十倍努力」一樣。社會上之所以要營造出富二代犯蠢、龜兔賽跑的兔子愛偷懶等形象,其實就是要告訴社會大眾不要太絕望了—你看,雖然你跟這些人存在著巨大的鴻溝,但他們都傻傻的喔!所以你還是有機會的!

事實上不是。我敢說八成—不,至少九成以上的該群體的人,日子都過得比一般人還要兢兢業業,而你若想透過努力來拉近、甚至超越這個天生造就的差距是近乎不可能的事情。( 但你就不做了嗎? )

 

萬里尋父

 為什麼你的生活會失去主宰—或者說,為什麼你的生活不是你在主宰?一般是因為兩個原因:受迫於現實因素,或者你選擇自我放逐。

現實因素很好理解,比方說、你家裡欠債,所以你只能念書念到大學畢業或者更早、就得出來工作賺錢。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你很難去找到一個相對高價值的工作:取代性高、給薪低等;而這連帶造成你的選擇稀少、不安定感等低價值的體現。簡單來說,屬於這領域的原因一般都屬於不可控制的範疇之內,也就是一般人會選擇怨天尤人或喊著要刷首抽 ( 事實上喊著要刷首抽的絕大部分已經過著不錯的生活,只是他們因仇富、仇天資而無處發洩 ) 的理由。因為你的生活完全被那些不可控力所主宰了,而你也難以找出屬於自己的立足點。

自我放逐就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所謂自我放逐,其實就是像甘地那樣子發起不合作運動,但對象不是英國,是自己:你自己對自己發起了罷工。奇怪的是,一般在這種狀況下、如果有台機器能幫你看透他們的內心,就會發現其實他們是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但是他們卻選擇不去行動。原因往往是因為目標設定的太高 ( 要跟郭台銘一樣有錢才是財富自由 ),不然就是設定的目標根本不存在於現實世界 ( 不用吃苦就可以成為自己想像中的樣子 )。於是乎大腦就進入一種反正也達不到、做了也沒用的不合作狀態。不過有趣的是,其實這類人都過著不錯的生活、有著高於平均的工作和成長背景—而這也就是讓他們「不必這麼做也可以活得好」的主因,畢竟人的身體是傾向於節能的

我常強調的是,你要有目標,而且是明確可行的目標。所以真要說,我還寧願你生活失去主宰的原因是前者,而非後者。

 

下篇,我會和你談到該如何針對這兩種狀況做解決,來讓你一步一步地讓自己重新成為主宰生活的主人。沒錯,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非黑即白的概念;甚至在過程中,你會難以得到明確的反饋:投入的時間和收穫不成正比,又或者你的成長曲線是呈現鋸齒狀的。

你會充滿不安、不悅與不適;但這些都是在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而也都是坊間心靈成長書籍所不敢寫進去的事物。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