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 30 : Make Your Accomplishments Seem Effortless. Your actions must seem natural and executed with ease. All the toil and practice that go into them, and also all the clever tricks, must be concealed. When you act, act effortlessly, as if you could do much more.
許多人厭惡社會標籤、或者說刻板印象等存在。特別是現今左派橫行的年代,那些被戲稱覺青、左膠、SJW 的群眾特別對這些標籤感到極度的噁心。他們總認為,我就是我,我不該被定義,我是自由的;所以我不能被任何標籤所歸類和套用。但說到最令人匪夷所思的部分是,他們也不允許「別人」被這樣對待,因為「我」覺得這樣不行。
這些人對任何「定義」感到嗤之以鼻,倘若你在與他們交流時,不經意說了些「歸類」的話題,他們便會強硬的舉出反例,來試圖避免自己或者其他人被任何詞彙所定義。彷彿一旦被標籤化了,他們就會喪失該有的價值。
然而,他們偏偏最樂於定義自己為一群「不能被定義的人」。
標籤的種類
標籤這事本身並不帶有任何褒貶之意。我們之所以會覺得一些社會上的標籤具有好壞之分,其實都是源自於其詞本身在當下情境中所會讓人作出的聯想,而這些聯想往往深刻地影響到我們的觀感與行為。
譬如說「醫生」,在台灣,醫生相等於權威與高度的社會地位 ( 同時也可能是聰明、有錢等較表面的聯想 )。一個顯著的例子就是,普遍社會大眾會認為醫生所說的事情都是對的,即使那事情並非醫學專業。假設今天發生了一個關於金錢糾紛的社會案件,一位醫生跳出來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對於普羅大眾而言,他們會相當程度地採信他的見解;有時這深信不疑的程度甚至會遠過於擁有多年專業的執法人員。
這就像是相信律師開刀做手術會比外科醫師還厲害一樣。雖然很不合邏輯,但實際上這種事情是天天在發生。
另個例子是,標籤也可能非但沒有加分的效果,反而還抹煞了自己本身的價值。譬如,一個「富二代」一旦創業有成,大眾普遍會因為富二代這個標籤而鄙視、忽略掉所有他為了這件事情所付出的努力;甚至還會認為,這樣子的「成功」沒有任何參考價值。反而,人們會更加相信一個主張自己「白手起家」的人,並想方設法地效仿他的成功模式,而選擇忽略運氣在過程中所佔的影響。
有這樣的傾向並非民智未開,所以不需要去刻意貶低社會上的人們。更何況,你我都是一員。
為什麼人們需要標籤
我們之所以需要標籤,就是因為辨別一個人的實力與社會地位這件事情,實在是太花費精力了。
舉例而言,我們為什麼會有名校,或者學歷的迷思?就是因為倘若今天沒有這些教育系統、或者說大型聯合考試的存在,我們難以去判斷眼前這個人是否有足夠且相對應的實力去對社會做出明顯的貢獻。而有了這個「判斷系統」,我們才可以有效且快速地知道眼前這個人「是不是我所要的」。
想像你是一個公司的人力資源職員,你要怎麼快速地從眾多候選人中找出理想的人選?沒錯,縱使名校畢業的人,也往往不一定真的那麼厲害而好用;但至少選對的機率和效率遠高過於撇除這個標籤、然後一個一個找來面談。特別是,當你今天只是想要找個奴工,而不是要找有想法有創造力的人,那正好一個「學術認證」就能接近完美地滿足你的需求。
有時,社會上的標籤就好比於一張建築執照。今天我想要知道這間房子能不能買,我不可能自己花上大把時間和精力去檢查所有的細節是否合乎法規;只要通過查看它是否具有某種程度公信力的機構認證,來方便我快速建立和釐清這個的價值就行,如此我才得以快速地把精力放在交易的下一步。
只是這個標籤,到底夠不夠格?是真的還是假的?則是另外一回事了。但不變的是,倘若失去標籤,我們社會的運行效率將會極大幅度的降低;為了做一件事情,我們將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做查證,來確保眼前這個人與我想像和需要的相符。
既然標籤這麼好用,那我是不是該傾力追逐它?
一樣,我們看待一個問題都必須要以自身的目標為導向。
好比說,你今天打算從政:那麼社會標籤對你的影響就十分重大。因為你必須在短時間內簡單粗暴地讓社會上所有的人去認識你,並且對你留下好的印象;如此一來,這才成立了他們會願意將票投給你的「基礎」。所以在路上你會看到各式各樣的選舉牌,上面寫著「留美碩士」、「某某某議員的後代」、「女力」「在地草根」等等;這些都是能夠方便給人建立印象的標籤。
而你會發現,這些標籤根本就跟這個人到底懂多少政治,會不會做事根本沒有任何關係。甚至,你會發現如果反而想強調「有 XX 年從政經驗」的話,竟可能會造成反效果;因為「從政專業」的這個標籤被某些人們視同於「政客」。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你的確該追求標籤;但必須先釐清:你追求的標籤能夠為你帶來的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的。正面的影響能讓你不費吹灰之力而大量收穫;負面的影響則可能會讓你陷入「乾脆沒有標籤還比較好」的窘境。
因為,普羅大眾真的不會想花任何時間去「研究」你這個人到底是不是「和我想的一樣好」,因為他們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自己想要的。
該欠的債要還
雖然標籤是個相當有力的工具,但也終究只是個工具。
是否真正具有善用這個工具的能力,才是會長遠影響你的重點。就像新鮮人在找軟體工作的時候一樣,你的實習經驗和做過的專案內容就像標籤,能夠為你帶來足夠的面試機會;但對資料結構與演算法的硬派理解才是能真正讓你拿到工作的關鍵要素。
再舉學歷為例,有需要你當然可以透過各種方式去洗一個名聲響亮的學校出來,這將有助於你做「任何事情」。就算你未來跑去夜市賣雞排,只要宣傳得當,這響亮的學歷也能夠替你在開幕初期帶來足夠的聲量與人潮。然而,時間一旦拉長,終歸你還是要讓自己配得上這個標籤也才有意義。高學歷雞排,如果慕名而來的人吃了一口發現沒什麼特別,那你也僅賺到了這一次的錢;相反,倘若好吃、獨特,買的人自然會替你的標籤和你的產品做指數等級的增幅效果。
許多人懂得標籤的優勢與好處,但他們卻完全忽略了讓自己「配得起」這件事情。這窘境有如只單純學把妹技巧,而不曾專注在自我提升的人;他也許可以擁有多段短期關係,甚至達成百人斬的功績;但卻無法讓自己進入中長期關係,甚至來往的對象種類也會非常侷限。
讓自己配得起身上的標籤至關重要;而最高的境界,是讓標籤配得上你。
相反的例子
擁有適當的標籤但不具備相對應的實力,能夠為你帶來短期的利益,但放眼長期,則只會有負面效果,甚至加速你的事業終結。
相反,你當然也可以選擇不用標籤,走一個所謂「憑實力說話」的道路;但是,這又何嘗不是一個標籤呢?
就像坊間一些創業者總會時不時地把「白手起家」掛在嘴邊,目的就是要營造出「親民、努力、實力」的形象,來吸引或達成他所想要的人潮與錢潮。他們極盡所能地讓自己遠離「富二代」這標籤,但卻默默地替自己冠上了另一個。不過這並非不好:只要你清楚自己的選擇與其所帶來的結果,並願意負擔起責任,不愧對他人和自己,那就足夠了。
別讓自己成為無腦左派的那群人:鄙視別人所付出的努力、時間累積出來的成果和不為人知的血淚。他們最愛的就是把你身上的標籤作為靶子來攻擊,縱使你沒什麼標籤,他們也會莫須有地去給你「射箭」再「畫靶」 … 只要你妨礙到他們的利益。
小心這些人,也避免自己成為這種人。
空有實力而沒有標籤時會發生什麼事呢?如前面所提,標籤能讓普羅大眾有辦法快速且有效率的認知到你的社會價值;相反,如果沒有,那麼很可能你的價值會無法被大眾所理解而使你遭受不對等的待遇。舉個例子,也許你的英文能力實屬頂尖,能夠與外國人溝通無礙;但是你卻沒有任何語言檢定的證書,或者出國唸書過的證明,那麼很有可能,周遭的人會不尊重你的專業。
他們會覺得你很好用,但不會給你任何尊重。直到有一天你真的靠著你的實力闖出了一些名堂,並讓你獲得了一些標籤,人們才會開始給予你敬重。講個俗套的例子,就像郭台銘、王永慶這些大企業家,普遍大眾敬重他們,也沒有人會嘴他們的成就,因為他們做到了「第一」。
但在他們成為第一之前,他們一路又是怎麼被外界看待的呢?
© 2020 – 2023 The Negentropy. All rights reserved. | Privacy Policy
Good as usual。
從這篇感受到法亞應該也是做軟體的XD
感謝支持。本業不是,但略有涉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