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看待閱讀

「 在這時代,有能力閱讀長文的人愈來愈少;而此現象,也是加劇階級分化的推手之一。」
我崇尚閱讀。
這篇文章,我想提供給你一個我對閱讀的看法。不過在此之前,希望你能瞭解閱讀的重要性。的確,現在這個時代你已經不需要透過閱讀大量文字就能夠取得你所想要的資訊。除了許多新出現的媒介之外,舊有的如影片或廣播也因為成本的降低而充斥在現今的流通管道之上。然而,文字的閱讀仍然佔有極大的地位:以自我成長的角度來看。
我常以 MMO ( 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 ) 來形容這世界。為了升級 ( 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或者說往上爬到更高的階級 ) 你需要打怪、解任務來取得經驗值;而閱讀所扮演的腳色就是如此。但它所給的經驗值比較特別,是呈現指數分布的。起初你可能讀了不過十幾本書,那對你的成長並不太有明顯的影響;但隨著數量開始大量提升,它所帶來的經驗值將會急速增加,而這最終會帶給你有如開外掛般的體驗與結果。
我相信已經有許多人意識到這一點,特別是在前幾年對岸羅輯思維這個品牌的崛起,著實帶起了一定程度的人願意將閱讀這件事視為流行。然而,同時也有不少人會遇到一個問題:閱讀效率低落。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羅輯思維也嗅到了這個商機,然後將既有的「說書人」模式給發揚光大。可見,好好讀完一本書的困難度與可行性一直以來都不是件容易執行的事情。
或許你也這麼認為。平常的生活已經很忙,撥時間出來閱讀更是困難。而真正執行起來,又覺得自己的閱讀能力不夠好:看的速度慢、理解的也不透徹、常常看了第二章就忘了第一章;更慘的是,有時候好不容易讀完了、想反思出個簡單的總結,卻發現自己什麼也說不出來。
你看待閱讀的方式,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完美主義害了你
從小受考試制度的影響,許多人閱讀時會抱持著一種心態:一字不漏,到處都有可能是考題,不能不求甚解。就算你今天看的是一本在坊間爛大街的書、像是《快速掌握〇〇的十二條法則》之類的第八十七手資料集結書,你也會想把它讀得滴水不漏。甚至、你還會想像、如果今天有個朋友會說:「既然你都讀完這本書了,那到底是哪十二條可以現在就告訴我嗎?」的狀況,於是乎你把自己當成了考生在「備試」。
我的朋友,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你就算窮極一生的時間、只鎖定特定領域的書籍去好好攻讀,也沒辦法為你帶來什麼。也許你以為這樣做會讓你有博士的氣質,但實際上只像個呆子。當你離開了學校體制,既有的閱讀方式就該被捨棄掉。我並不是說抱持著追求完美、理解透徹的心態不好,而是你的目的已經不一樣了。以前,你是為了考試,那想當然耳你得這麼做,否則都不知道自己會因為哪邊的疏漏而讓掉了五、六個志願序。但現在,你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吸取經驗值——然後自我成長。
但另一種情況是,你想好好對待手上的那本書。你覺得、如果自己沒有好好地走完每一頁、瞭解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每一個意涵與話語,那就對不起誰了。坦白說,我不排斥這種心態;畢竟我能理解那種當真正遇到一本好書、或者好作者的作品時所萌發的情緒。但我相信這種例子是相當稀少的,特別是在這個人人都可以出書、出書不代表真正有料的時代,我們都更難找出潛藏在其中的好作品。你該想想手上這本書對你的意義為何,以及既然如此,你是否還應該花上寶貴的注意力在上面。
況且,無論如何,我們都做不到完美。但那種極力想做到完美的心態,會害死我們自己。
解決問題的手段
開門見山地說,我認為閱讀是、當遇到問題時,一個能夠幫助解決的工具。
許多人瞭解到了閱讀的重要性後,就會想開始大量嘗試。但是該讀什麼書,卻是一頭霧水。所以無論是參考書店排行榜、還是找一些網路名人(也許是貨真價實的名人)所推薦的書單,總之、你要找到一串所謂的「推薦好書」是沒有什麼太大難度的。於是乎,你開始排定了一些計畫,像是一週或一個月讀一本之類,並且開始去執行。
然後就會發現,自己的確是讀了一些書,但似乎對生活沒有什麼太大的幫助。頂多就是受到一些身旁好友的稱讚,以及談吐時有了一些不一樣的內容。畢竟,你只是為了讀而讀;而如果你本身不是個熱愛文字或者有收集癖好的人,那還真的只會在茶餘飯後時有些用處。
所以究竟什麼是一個好的閱讀心態?那就是將它視為一個解決問題的工具。好比說,你如果對人的行為有興趣,那就可以去找該領域的書籍、專家的推薦書單、甚至去參考大學相關科系的必修教材切入。更好的是,如果你想知道某種特定的行為、其背後的動機是如何產生的這種較為明確的問題,那你便會更有方向和動力去找相關的書來閱讀。
正向循環就開始了。你會遇到一種情況:只找一本不夠,因為單靠一本立場有時會太過偏頗,所以得多找幾本來背書;而你也會發現許多書裡並不單單探討這一個問題、也許一本書有六大章,而有幫助的只有其中一章。聰明如你,應該知道還需不需要把整本讀完了。所以,最理想的狀態會變成:你找了至少三、五本書與欲解決的問題有關,而你每一本都會讀,但卻不會整本讀完;你只吸收其中所需要的部分。你獲得了多種資料及論點,也許它們的出發點不同,但都指向了同一個結論;但也可能這結論並無法單純用對錯來區分,而是一種佔比的概念。
無論如何,獲得這些資訊後,你得重新回來思考:那我的問題解決了沒?有趣的是,通常大概是解決了沒錯,但卻引申出更多的問題。這會像是樹根一樣,蔓延出去。而隨著你不斷重複這樣的動作,你的根將會愈扎愈穩、愈廣、愈深。
「法亞,這樣不會對不起每一本書和作者嗎?我只截取我要的部分後就不管了,況且,我也不知道這樣該不該和別人說我到底算讀沒讀過這本書。」
能夠解決你的問題與需求,已經足夠讓作者高興。如果你只是傻傻地把書讀完,之後卻什麼也沒留下,若我是作者,那才是最令人感嘆的。至於要怎麼和別人交代,還是省省吧。
補充
其實當你在尋找相關的書想解決問題的時候,我會建議完全放下你的偏見,不要只侷限於特定領域的書籍。就好像有些學畫的人想增進自己在畫面構成上的表現能力,於是乎他會嘗試去找一些同樣以繪畫為出發點來探討議題的書。然而,研究電影、攝影甚至是室內設計的書也都有在這主題上提供了很好的見解,有時甚至帶給你的幫助會比繪畫類的書籍來得大。
不過鮮少有人會提供這類的資訊,多數情況還是需要靠自己去盡可能地廣泛閱讀各領域的書。就像是頭腦風暴( brainstorming )一樣,千萬不要把自己困在了既有的思維之中;要多方接觸,避免故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