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al knowing of Praxeology

說故事的本質

miguel-henriques-RfiBK6Y_upQ-unsplash

It is the form that matters, not the content. The less your targets focus on what you say, and the more on how it makes them feel, the more seductive your effect.

誰不喜歡幽默、說話有趣、善於述說故事的人?

無論是信奉哪一派「把妹」技巧的人,在這一點上都會有著無庸置疑的共識:成為一個幽默、有趣、有故事的男人;也因此坊間充斥著各種教學來幫助你成為那理想的模樣。其中,「說故事」這一個技能更是從謎男(Mystery)開始就被視為一個在把妹領域裡最常見卻又最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

但事實上,一個幽默的男人,也許會受人喜歡;但不一定會造成吸引。

 

為什麼需要懂得如何說故事

人人都愛聽故事。

從西元前就存在的說書人,到現今的 Youtuber,倚賴該技能維生的人多不勝數。可想而知,這個在市場上存在上千年之久的需求有多麼地欠缺。也是為什麼在把妹的路上,有經驗的人都會勸你要去培養這個能力,好讓自己受到歡迎、讓自己在一個團體之中受到矚目與喜愛;更直接地說,讓妹子覺得你充滿魅力。

但其實何止僅侷限於把妹的領域。想想賈伯斯的現實扭曲力場 ( Reality distortion field ),你就可以知道,無論是在產品銷售方面,還是想角逐政治要角,說得一口好故事能帶給你的絕對不僅僅是受歡迎而已 … 金錢、權力與地位你都能囊括到手。

然而,說穿了這能力也只是一個工具。即使是賈伯斯,倘若他在一開始沒有釐清自己今天這場產品發表會的目的與目標,那麼就算他再能嘴,也只會把潛在的顧客給導引到錯誤的方向。


說故事是為了什麼

這篇文章並不會將話題展開,告訴你如何在產品銷售、政治領域等方面去一一列出你該著重的要素。但是共通點很明確:那就是得去認知到,今天你之所以要使用到這個工具,是為了要達到什麼目的。比方說,賈伯斯的演講總是讓觀眾聽的目眩神迷,許多人根本不知道從他口中說出的產品到底是幹什麼的、就想立馬掏錢買下來。那是因為賈伯斯深知顧客的心理,他賣的其實是一種價值,而非只是單純的商品—只是這商品恰巧足夠好。 ( 關於賈伯斯的例子,可以參考西蒙‧斯涅克( Simon Sinek )的著作《 先問為什麼 / Start with Why 》;或者他著名的 TED 演講。)

同樣的,今天若想成為一位政治領袖、引導群眾聚集起來去朝你期望的方向前進,你可以參考金恩博士的例子 ( Martin Luther King Jr. )。你會發現、就好像賈伯斯一樣、他們在發表言論的時候所著重的往往是那些最深入人心的部分,而非表面上的產品介紹,或者所謂的政治訴求。所以,這也就是造就非凡與平凡差異的所在。

賣東西,你以為只要把產品的規格與性能報給客戶就會讓對方心動想買;角逐地位,你以為只要告訴選民自己持有能力與政見就可以讓他們投給自己一票;把妹,你以為只要說出那些會引人發笑的有趣經驗就可以讓她對你投懷送抱。

最後你什麼也得不到。

而這困難的點在於,今天就算你釐清了目標,你也不一定知道怎麼做是對的。想像你是一名業務,要生活下去,就得將自己手上的商品給銷售出去,但你卻對銷售一無所知。是的,你的目標很明確:把東西賣出去。但該怎麼做?你得去嘗試不一樣的方法 … 也許是讀些教銷售的書,或者去上一些大師課程;過程中你可能會失去很多潛在客戶,也可能會繳了不少學費,但這是必經的路途,試錯,才能讓你知道什麼是真正有效的。

至於把妹,該怎麼樣去說故事才會產生吸引,而非讓自己落得像小丑一樣的下場?


不著痕跡地銷售自己

 要造就吸引,終究只有一項因素舉足輕重,那就是價值

然而,所謂的價值不是指有車有房有錢;真要一詞概括,我會說「自由度」。那這議題在之前的文章已經提過,這裡就不再贅述;但縱使你有價值,有時對方也不一定瞭解。就好像是面試找工作一樣,即使你履歷洋洋灑灑充斥了豐功偉業,對方仍會抱持懷疑態度,非得要和你見上一面談談,來從你的話語、行為舉止中去判斷真假。把妹也是如此,所以說故事的能力就成為了銷售自己最好的方式。

( 在繼續下去之前,我想你可能意識到:沒錯,倘若你沒有足夠的價值,那麼你再會說故事也沒有用。就像是一個頂尖業務,就算再會賣東西、有著三寸不爛之舌與表演天賦,手上的商品之爛仍是硬傷。所以請先醒過來,別以為說故事的技巧能夠幫助到你什麼 … 如果你仍深陷於低價值的泥沼之中。)

設想一下情況:今天你和妹子聊天聊到了旅行這個話題,並且想傳達出自己是一個會認真準備行前規劃的人、而非一個躺分仔。


說法一:

「 我是一個會認真準備行前規劃的人。我覺得既然錢都花下去了,就要好好利用到極致。總不能去了再說吧?有些人覺得到了現場再走一步算一步就好,當作享受冒險的感覺。但我不是那種人,我一定會在事前好好計畫,確保出遊的時候能夠盡興。」


說法二:

「 有一次我和朋友兩個人出國玩了七天六夜,但沒想到他在中途稍微病了兩天。才發現,是因為我把前幾天的行程排得太過緊湊,讓他吃不消。所以後面幾天因為考量到他的狀況就少逛了一些景點,但卻意外發現其實這樣子的旅遊節奏還不錯!之前我總想著要把行程排滿、盡可能地去把錢和時間花得有價值;但事實上,卻容易因為這樣少體會到更深度的東西,甚至還玩得很累哈哈。在那次之後,我就改變了對安排行程的想法。雖然踏的點沒之前多,但卻能玩得更盡興。也許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朋友都比較喜歡跟我出門吧。」


同樣兩種說法,都成功地傳遞出一種訊息:你是一個會做好旅遊行前規劃的人。但是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後者的說法比較「好」?

就像是銷售商品一樣。與其直接列出性能和效用,不如透過將其潛藏在實際的案例裡、才讓人容易信服。更深層的是,你從頭到尾都沒有「強調」過這個要素,但在言談之間,對方卻主動替你樹立起了這樣的形象。

再者,除了成功傳遞你所要表達的訊息之外,還透過這樣的案例分享出了不同廣度與深度的價值。譬如說,你的朋友會倚賴你,說明你是做事可靠的人;你會透過經驗學習與成長;你會照顧、在意身旁人的感受;你有自己一套的價值觀與對事物的看法。

而這才是說故事的精髓所在。

在潛移默化之中來讓對方認識你、瞭解旁人怎麼看待你、以及你有擁有什麼樣的生活方式與奉行的理念;而非只是一個幽默、風趣的說書人;否則,那只不過是用錢就可以把你買下來的技藝。

 

當你只是單純的說自己喜歡吃美食、打籃球、衝浪,那傳遞給對方的訊息其實是少的可憐。再者,對方為何需要在意你喜歡什麼?你熱愛登山,假日有空就會衝上某一座百岳,但這干對方什麼事?所以,除非你今天是想加入一個同好會,或者尋找一個山友,不然別將這些訊息平鋪直敘地、像介紹產品性能般地帶過。

請記住:你不是商品,你是你自我生活價值的反饋。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